C919前的几十年,我国民航业在“大飞机”上有哪些尝试?
广为熟知的就是运-10了,这架我国第一个独立自主研制制造的大型客机。诚然,1970年研制的运-10在整体设计上完全由国内技术力量完成,除发动机以外主要部件都是国内自主研制,其国产化程度上是远远高于ARJ-21和C-919客机,包括当时在苏联安-12和图-16基础上仿制的运-8和轰-6。但运-10身上这种看似成功的彻底国产化,背后的代价就是对现代大型客机性能指标的背离,特别是在可靠安全性和经济商业上的背离,也最终使得运-10全无民航营运化的可能。
在MPC-75项目上我国第一次系统的学习了西方民航客机的设计要求,我国的很多飞机设计师都曾参与其中,包括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后来西飞在NRJ项目失败后,将MPC75项目上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运7上,造就了新舟60系列支线客机。
80-90年代除了这更为熟知的MD-90外,我国在“大飞机”上还曾有与波音的UHB、与德国MBB的MPC-75、与空客的AE-100的合作尝试,以及西飞自主尝试的NRJ项目均因多方面因素均未成功。最后,经历了完全自力更生和以市场换技术的两条大飞机发展道路的探索后,在2000年,我国决定集中力量自主研制出具备世界水平的新型涡扇支线客机,开始了对国产大飞机的“第三次”冲击。